查看原文
其他

觉与生命的意义

行者之心 心镜818
2024-11-26

最近哲学群里引发讨论,谈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这其实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,它属于一个终极问题,有时我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,然而突然被问起,居然一下语塞,回答不出,人生真的有意义吗?



01

争论引发的思考


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思考这个问题,我也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,有时感觉似乎找到了答案,但有时又感觉这个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。


最近群里又在讨论这个问题,其根源在于大家为一些观点争来争去,那些观点,有些颇为高深,有些又鸡毛蒜皮,但无论问题的深浅如何,争论的人总会很投入,只是当发现争论已经引发矛盾、冲突、甚至敌意时,才突然领悟争论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?因为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已经不重要,重要的只是要争这口气,不仅自己不肯认输,还期望把对方彻底碾压。


最后发现不仅争论没有意义,甚至争论的问题都说不出有什么意义。而如果这些争论无意义,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呢?这种问题一但深究,就不禁让人困惑,似乎生命本身都没有什么意义。


(李小龙: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)

02

历史的思考


我看到大家开始质问生命本身的意义时,心中暗想,这不是我思考多时的问题吗?当时读毛姆的《人性的枷锁》时,这个问题不是已经搞清楚了吗?然而当我正准备高谈阔论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时,突然发现我居然不记得以前的答案了,而且似乎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答案。


情急之下我在网上搜索一下,找到维基百科,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做过无数探讨,可以从哲学,宗教,社会学,心理学,生物学,玄学,世俗文化等等多个方面回答。然而每一个答案虽然都有道理,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应的框架和背景,比如基督教认定的生命意义放在非基督徒身上就不合适。似乎并没有一个普世共识的生命的意义。


(比尔.菲利普(美国企业家,作家):生命的意义就是过有意义的生活)


03

短视的满足


然而这么复杂的生命意义的问题,有些答案却又出奇的简单,比如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努力去服务一个你爱的人。


这个答案虽然简单,但却有说服力,比如照顾老人,有些人全身心地去照看自己深爱的老人,既不会空虚,也不会无聊,他们时时刻刻都很忙碌,而老人的每一点成长进步都会让人无限快乐和满足。


然而如果问这个人,你生活的意义是照顾老人,让他们生活的好一些,长久一些,那么作为这些老人,他们活得好一些,长久一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,很多情况下只能说没有意义,或者说意义就是好好地活着。如果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,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


人虽然是理性的动物,但人的生活浸泡在感性之中。人需要意义来驱动自己行动,但行动只要有一步有意义,短视的感性满足了,人也就心安了。经常企图思想无限的理智在这里并没有发言权。


(卡夫卡:生命的意义就是终止)


04

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


一般人们通常在下面两种状态时容易思考这个问题,第一个为了生活苦苦挣扎但又看不到出路而让人绝望的状态,另一个则是衣食无忧,无所事事,不知需要干点什么来打发时间的状态。这是不是有点像叔本华描述的人生,总是在欲望没被满足时的痛苦和欲望满足后的无聊中来回摆动。


人们在快乐中,幸福中,特别是在爱之中,往往不会去考虑生命的意义,对于恋爱中的人,爱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。


如此看来,人们追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来自内心的不满足感。人的心灵深处总需要有一个东西来填充。那个东西就是“我”,我究竟是什么,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。


(总觉得心中缺点什么)

05

虚幻的我


“我”到底是什么?


我特别喜欢内观老师斯万给我的一个比喻。当时我问他一个常常困扰我的问题,按照佛陀的理论,我是虚妄不实的,不过是一个幻觉,那么我为什么要修行,究竟是谁在修行,又是谁获得修行的果实。我记得哲学群中也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比如净宗修行方法是唱诵佛号,那么究竟是谁在唱诵。


他当时给了一个比喻就是剥洋葱。我们剥掉一层又一层的皮,期望能看到洋葱的核心,然而当我们把所有皮剥掉后却发现里面是个空。当时我以为我懂得这个比喻,其实这个比喻如果能真正理解,其中妙味无穷。


这个洋葱就是“我”,它包含一层又一层的皮。比如一层是肉身,一层是身份,一层是社会关系,一层是感受,一层是记忆,一层是思想,一层是情绪,一层是欲望等等等等。


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就由这一层层皮组成。当我们说我时,我就包含了上面那所有内容。然而这些皮都是可以剥掉的。我们丢失了身份,我们依然还是有一个我。其实仔细思想,丢失了上面所描述的任何一层,或者多层,我都依然存在。


比如说记忆,我的记忆并非不变,我会忘记,也记学习,这些都改变记忆,但我本身并没有变。


形成我这个概念的那些层,有些非常强烈,感觉很真实,比如感受和情绪,有些人追求强烈的感受和情绪,因为那才让他们有存在感。可实际上,感受和情绪都是飘忽不定的,而我的存在则始终如一。
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思想,我思故我在。似乎因为“思”才导致我的存在。如果这个“思”指思维的话,那么这种说法并不正确。首先思维是个动态过程,它必须借助时间才能体现,而不同时间的状况又必须有变化才能表现思维,但我本身却是静态不变的,所以无法等同动态的思维。


(剥掉所有皮之后,你就看到了永恒)


06

我是觉


那么说我是空了,说空当然不算错,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。如果用觉来表示,或许更能帮助人理解。


我就是觉,觉知的觉。所有的其他属性比如说记忆,思维,情绪,感受,肉身,身份,社会关系,财富都是附在外面的皮。


这个觉知并非思维,觉如同一面镜子,而思维则是镜中呈现的像。觉本身无法直接感觉到。当我们看向镜子,我们看不见镜子,只能看到镜子中呈现的像。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像来体会到镜子的存在。


另外一个办法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觉就是摆脱思维的干扰。因为思维大概是和觉最贴近的部分,如果能够让思维停止或者抑制思维的活跃程度,这背后的觉就会相对更清楚地展现出来。冥想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来帮助人开悟,也就是找到我。


(奥修:冥想让你体验那一瞬间的领悟,真理在你心中)


07

存在与此在


那么这个所谓的觉,也就是我,或者说是本我,是不是等同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呢?


这个问题我不能十分确定,因为无论是对海德格尔的哲学,还是佛教的修行,我都知之有限。但我猜想这个觉或许是“此在”的关键。当海德格尔说此在是一种特别的存在物,而人是一种此在时,就意味着人一定有一些非物质的属性让他超越普通的存在者,而这特别的属性应该就是看起来空无一物的觉。


(海德格尔:存在只是此在的存在)


08

存在的意义


现在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,生命的意义。


如果我们意识到作为一个人,他的真正核心是内在的这个觉,其他的一切不过是构成虚幻的我的层层包裹。那么生命意义的问题就容易回答了。


生命就其内容来说没有意义。无论是名垂千古的伟人,还是庸庸碌碌的无名小卒,二者的差异只是生命的内容,如同镜子中映射出不同的像而已。


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在于能不能剥掉一层层包裹之后见证那内在的觉。一个获取很大世俗成功的人,他那名声的的包裹或许让他距离自己内在的觉更加遥远,因而肯能更无意义。


有人会认为一个人死了,外在的一切包括身体都消失了,那么不就是见到觉了吗?见到,还是没见到,这是一个问题。


(毕加索:面对这个世界,人们常问为何如此,而我问为什么不)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心镜818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